2020年5月,通识学院内部刊物《问耕》正式与大家见面,本刊物获寿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我校校长李昌武教授指导并作序,学校图书馆馆长李广林副教授题字“问耕”。刊物由通识学院主管,通识学院宣传部主办。马爱胜院长寄语:“潍坊科技学院是中国大学的一员,通识学院的学生是中国大学生的组成部分,教师是大学和大学生之间的纽带。我们的办刊理想是让大学、教师和大学生在《问耕》这个平台上融和,呈现明明德的大学之道、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之责及求真求实的大学生之本。”
在时代的变迁之中,大学能否做到磨而不磷,涅而不缁,保持大学精神的横而不流,是衡量现代大学是否称之为“大学”的重要试金石。作为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地,大学应以其独特的精神品味与文化气质引领时代德行的潮流。而今,在功利主义、实用主义及利己主义的浸染之下,大学精神,应如何守护,将寄托何处?这是我们每一个大学人都不可逃避的时代命题。重提曾国藩先生“莫问收获,但问耕耘”的训诫,响应习总书记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号召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境界与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历史担当去干好教育事业,去铸成大学精神新的历史航标,则是我们大学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。“问耕”,对于老师而言,指向潜心育人、静心治学,不以功名为念,乐为人师,甘为人梯,在无私的耕耘中实现生命的价值,到达人生的高度。对于学生而言,“问耕”则是倡导将“志存高远”立足于“脚踏实地”之耕耘,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,求真本领,做实干家,在求真求实的耕耘中实现明天的抱负。
不惟大学之精神需要“问耕”,大学之教育理念同样需要“问耕”的深远之计。通识与专业,是大学不可或缺的两翼。通识成人,专业成才,通识以立命,专业以谋生,通识倾向在人文的传统里恢弘精神道德,专业倾向在实用的领域里建功立业。通识与专业,唯有相辅相成,方可健康发展。在“专业为王”的时代里,以就业为导向,以实用为标准,我们更需铭记“莫问收获,但问耕耘”的教育信念,弘扬通识非功利、非实用的育人价值。成才首先成人,器为人用,人不可为器役。理解人文价值,恪守人伦道义,反思人生信念,是任何时代、任何大学都不可缺席的通识之课。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,重视“人之为人”的核心素养,是中华文明世代相守的传统,是教育生生不息的根脉,亦是大学不可忘却的根本之道。若无“人之为人”的通识深耕,难有“德才兼备”的专业之器。
《问耕》与大家见面了,她寄托着通识学院的办学品质,承载着通识育人的理想信念,也凝聚着通识人的道德精神。本刊物为通识学院的内部刊物,主要分为“通识研究”、“通识育人”、“问耕大讲堂”、“通识读书人”、“人文经典小课堂”、“通识动态”、“师生寄语”七个板块。
这里是通识师生交流思想、传递情感的桥梁,也是通识师生搭建精神、启迪智慧的平台。善问如攻之坚木,深耕需致力不怠。《问耕》致力于通识学院当下之耕耘,指向通识学子可期之未来。请让我们欢迎《问耕》,关注《问耕》,在《问耕》中遇见更好的通识,成就更好的自己。